面对面 | 全长12.13米的《狂雪》诗碑诞生记
当你来到我馆参观
走到悼念广场
是否注意到馆名墙的对面
那长达12.13米的《狂雪》诗碑?
标题《狂雪》两字写得遒劲有力
碑身上镌刻的4000字碑文
这是军旅诗人王久辛于1990年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长诗
《狂雪——为南京30万遇难同胞招魂》
碑文书法选用
庄重典雅的汉简书体
是由军旅书法家刘恩军执笔

诗碑《狂雪》
日前,诗人王久辛和书法家刘恩军先后来到我馆
他们深情回忆了24年前创作诗碑《狂雪》的经过

王久辛

刘恩军(左)与张建军馆长合影
1990年3月
王久辛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
有一天
一位教授在课堂上讲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有30万同胞惨遭日军杀害
作为现役军人
王久辛感受到难以磨灭的伤痛
回到宿舍后
他依然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激愤情绪中
“我要写一首长诗
要把这段历史写进诗里去”
他笔随心动
“内心在尖叫
心中突然有一种大雪纷飞的感觉”
他随即伏案写下“狂雪”二字
从这天中午12点到次日凌晨3点
在音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悲怆》的伴奏下
500行的长诗一气呵成
完稿后
王久辛把诗歌送到当时《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的家中
韩作荣看完诗稿竟当场拍板
“这个稿子我们要了”
于是,这首长诗刊登在《人民文学》1990年7-8月合刊上
文坛大家刘白羽先生看后说
“《狂雪》是可以流传后世的”
该诗后来的经历证明了这一预言
它获得了《人民文学》诗歌奖
其同名诗集获得我国首届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

王久辛在我馆录制口述史
王久辛和刘恩军曾是一个办公室同事
《狂雪》获奖后两人商量
决定制作成诗碑并赠予我馆
让人们永久铭记中华民族这段苦难史
刘恩军决定选用汉代简书体
再融入敦煌遗书的成分
“因为用草书,很多人不认识
用楷书,写不进情绪”
刘恩军事先布局好幅面的长度、宽度和字体大小
1995年10月的一天晚上
他从8点开始书写
4000字一气呵成
书法作品完成后
他们找了台工程复印机
按照成品比例复印下来
这时作品没有前言
两人商量
邀请位于兰州的《读者》杂志
总编辑胡亚权写碑训
他们将作品放在胡总编办公室的走廊里
这令胡亚权深受震撼
甘肃宝丽集团总经理胡宝衡捐资30万
他们采用铜器蚀雕工艺铸成12.13米长诗碑
碑座由优质胡桃木雕刻而成
1995年12月
他们在启程运输诗碑前
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军区
在兰州东方红广场举行隆重的启程仪式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
诗碑吸引当地媒体广泛报道

由于诗碑体量巨大
当时租用两辆大卡车装运来宁
行程2200公里
走了3天3夜
于12月8日晚运抵南京
而王久辛、刘恩军等创作团队一行12人
则购买了卧铺票同期抵宁
1995年12月10日凌晨2点
诗碑《狂雪》安装在纪念馆广场上
它高2米,长12.13米
代表江苏、甘肃两省人民不忘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1995年12月13日
纪念馆举行诗碑揭幕仪式

祁恩芝 摄
出租车司机得知王久辛、刘恩军等人来南京送诗碑
很感动
不收他们的打车费
后来纪念馆扩建
将诗碑《狂雪》从广场迁移至悼念广场
镶嵌在黑色花岗岩石墙上

1997年,刘恩军在诗碑《狂雪》前
如今诗碑与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脚印铸成的铜板路为伴
向世人无声诉说着这段苦难历史
王久辛说
“如今依然有很多读者来信谈起《狂雪》
仅此,就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采编 | 俞月花 潘琳娜
校审 | 李 凌 赵伊汉
签发 | 凌 曦
部分老照片由刘恩军本人提供,特别鸣谢

发布日期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