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卡尔·京特遗孀艾迪特·京特近日去世,我馆发去唁电
我馆惊悉
南京大屠杀时在江南水泥厂保护过两万多中国难民的
德国友人卡尔·京特博士的遗孀
艾迪特·京特夫人
(Edith Guenther 28.11.1921—03.04.2020)
今年4月3日于德国汉堡在女儿的陪伴下离世
享年99岁
2015年,江苏电视台摄制组前往汉堡,对年过九旬的京特夫人进行了抢救性采访
艾迪特老人的去世
我们深感惋惜
我馆于昨日特向京特家族发去了唁电
唁 电
尊敬的京特家族:
哀闻爱迪特·京特夫人遽然离世,纪念馆全体人员深感惋惜,不胜哀悼。
在1937 年南京沦陷前夕,卡尔·京特先生临危受命来到南京江南水泥厂任代理厂长,并在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收容所,保护和救助了两万多中国难民。
京特夫人之于南京亦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谊。2002年,爱迪特·京特夫人应邀访问南京,并向我馆捐赠了卡尔·京特先生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珍贵文物原件以及南京沦陷期间的历史照片等资料,为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做出了积极贡献,亦使中德两国人民的情谊得以延续与发展。京特夫人是我们的亲人和尊敬的朋友。
谨以此表达我们的哀悼之情,愿京特夫人安息,望节哀珍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馆长:张建军
2020年5月6日
拉贝外另一位德国英雄——卡尔·京特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从上海方向逼近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位于南京郊外栖霞山的江南水泥厂首当其冲。
当时江南水泥厂刚刚建成,试车之后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但董事会不甘心让这座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水泥厂落入侵华日军之手,于是紧急聘请德国工程师卡尔·京特博士从唐山南下,辗转前往南京护厂,同时又从上海聘请丹麦人辛德贝格(Sindberg)作为丹麦供货商的代表,共同前往护厂。

京特(左) 辛德贝格(右)
南京城外的这两个外国友人,与南京东郊人民共同经历了沦陷之初那段日子。
在他们与中方留厂人员的努力下,前后收容救济了周边难民达两万余名,其中有不少人是从附近的栖霞寺跑过来的,因为那里的难民营不断受到日军的骚扰和侵害。
约翰·马吉拍摄于江南水泥厂小医院
抗战期间,由于江南水泥厂从未给日军生产一吨水泥,日军恼怒之余把主要的关键机器和设备拆走,以“借用”的名义运送到山东淄博的铝厂,以支援侵略战争军需。
而作为厂长的卡尔·京特博士此时实际上成为了留守厂长,他一边记录日军拆卸日志,一边维护工厂安全,为将来复工做准备。

1942年,艾迪特与卡尔·京特相识、相恋,结婚后随丈夫定居在了南京江南水泥厂
战后生活
抗战胜利后,京特一家作为战败国公民,按理会被关进德侨集中营、并遣返回德国。
然而由于京特一家对中国的长期友情和重要贡献,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京特一家作出了特殊的安排:在南京担任江南水泥厂厂长的卡尔·京特改任普通工程师,继续工作。
这期间卡尔·京特夫妇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在上海和南京出生。
1942年,艾迪特与卡尔·京特相识、相恋,结婚后随丈夫定居在了南京江南水泥厂

抗战期间,京特(前排左五)与江南水泥厂的同事合影。
1950年9月,京特一家启程返回德国。但此时汉堡的家乡已是一片废墟,原先的住宅后来也因市政建设而被拆除,京特一家只得又在附近另外购地建房居住。
卡尔·京特博士在新的居所,特地种下了一颗有中国特色的银杏树——这是因为卡尔对南京江南水泥厂的那颗千年古银杏树情有独钟。
1987年卡尔·昆德博士在汉堡郊外的家中过世,他选择了海葬,没有留下骨灰也没有墓地。
但他生前种下的那颗中国银杏树,却历经60多年的风雨,至今枝繁叶茂。
永远的朋友
2002年,艾迪特·京特夫人已年过八旬,特意携子克劳斯访问了南京,并向我馆捐赠了丈夫生前用过的前往南京护厂的德国使领馆介绍信、因南京人道善举而获得的德国红十字奖章等珍贵文物原件、以及四十余张南京沦陷期间的历史老照片资料等。

京特夫人和儿子克劳斯向亡灵献花圈,而克劳斯就出生在南京鼓楼医院
之后又参观了江南水泥厂、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时任南京市长罗志军还签发亲笔感谢信,感谢京特一家对南京的贡献。

2002年4月,京特夫人收到当时南京市市长亲笔签名的《感谢状》
另据报道
京特博士与辛德贝格曾并肩奋战过的江南水泥厂
也将于今年8月底修缮完毕
这段历史记忆
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谨以此文
缅怀仙逝的艾迪特·京特夫人
我们不会忘记与中国人民有患难之交的京特一家
(本文作者为姜郁春 文章有删减)
发布日期
20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