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一朵黄玫瑰,致敬在南京暗夜中擦亮光芒的辛德贝格!
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挥动丹麦国旗,神色严肃凝重,怒视前方……
83年前,丹麦人辛德贝格正是以这样的姿态站立在江南水泥厂的门前,一次次将试图向平民施暴的日本兵阻挡在门外。
83年后的此刻,以他命名的黄玫瑰在南京如期盛开。
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梁雪芳女士刺绣出《辛德贝格黄玫瑰》,向这位丹麦英雄致以诚挚的敬意。这幅刺绣展品将于5月16日在我馆开幕的《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中展出。

刺绣展品《辛德贝格黄玫瑰》
这芬芳烂漫的玫瑰背后,却是一段硬核的经历……
人 生 转 折
来南京前
他是桀骜不驯的小伙儿
来南京后
他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
日军的暴行令人发指
他虽身处人间炼狱
却没有退缩逃避
尽己所能
为难民带去希望和光明

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1911年2月,辛德贝格出生于在丹麦奥胡斯。他酷爱冒险,十分叛逆。1934年,他辗转来到上海,之后换过多份工作。
1937年12月,为防止江南水泥厂陷入日军之手,辛德贝格和德国人卡尔·京特受委托前去护厂。
这是一次凶险异常的冒险。临行前,他签下一份“生死状”。

“生死状”
战争的残酷超出了这位丹麦小伙的想象,他的人生由此转折。
他的本职工作是看护厂内的丹麦机器设备,却自行营建起一座庇护难民的“诺亚方舟”——江南水泥厂难民营。

辛德贝格手持丹麦国旗站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里
他和卡尔·京特先后庇护了近两万名难民,竭力阻止日军接连不断的骚扰。

在江南水泥厂避难的难民们
这里与城内约翰·拉贝等人建立的南京国际安全区,成为南京至暗时刻的两束微弱光亮,共同保存了一丝丝零星希望。
擦 亮 光 芒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说:
“他的义举表明
只身一人仍可以有所作为”
在战争面前
一个人的力量多么渺小
而一个人的力量
却也可以如此伟大
在黑暗中擦亮光芒
支撑起生命的屏障
他开车冒死穿越日军哨卡,运送伤员到南京城内的鼓楼医院接受救治;
他在水泥厂难民区建立小医院,给伤者免费治疗;
他联络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传递难民控诉日军罪行的信件;
他用相机记录日军暴行,并向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提交报告;
他把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接到难民营,拍摄反映日军残暴行径和难民营艰难情况的影像;
约翰·马吉拍摄于江南水泥厂小医院
他还将这些铁证带出中国,向世界揭露日军滔天罪恶,为正义而奔走呼号……
由辛德贝格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相册,以及中国难民赠予他的一条绣有“见义勇为”字样的条幅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这些物件见证了他对侵略战争的控诉,也见证了他对南京难民无私的帮助。
和 平 延 续
他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
将永远载入中丹友好的史册中
镌刻在我们心里
在暗夜中点燃的这束灯火
80多年来经久不息
在中丹两国间代代传递
1939年,辛德贝格离开中国。他加入盟国商船队,抗击法西斯。1983年3月,他离开人世,骨灰撒入大海。
辛德贝格已离我们远去,但他已成为中丹两国共筑和平、交流合作的纽带。
2004年,丹麦园艺师精心培育出了一种黄色玫瑰,他的侄女将此花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
2014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手捧黄玫瑰,参观纪念馆。

2018年12月,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夫妇应邀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从丹麦带来了辛德贝格黄玫瑰。

中丹两国艺术家把对他的怀念和感恩,凝结成厚重的雕像,赠予他的家乡。去年8月,辛德贝格雕像在丹麦奥胡斯市的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落成,丹麦女王为辛德贝格雕像揭幕。

同日,专题展《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在奥胡斯和南京同步开幕。

辛德贝格双臂舒展,敞开怀抱,脸上洋溢着阳光自信的微笑,站立在“希望之门”中,神态一如他曾经对难民提供帮助时的样子。

106天
是您驻守南京的时长
83年,直至永远
是我们铭记您的年岁
如您所愿
您曾拼命守护的城市
已成为一座国际和平城市
您在暗夜中擦亮的光芒
将被深深铭记
审校 | 李凌 赵伊汉 俞月花
编辑 | 潘琳娜
签发 | 凌曦
发布日期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