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我们为什么要建纪念馆
再过三天,就是纪念馆建馆35周年。35年前,我们为什么要建纪念馆?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高中和小学教科书过程中将“侵略”改为“进出”或者“进攻”,把南京大屠杀的起因说成是“由于中国军队的激烈抵抗”等等。
“教科书”事件激起南京人民的愤慨,纷纷要求建立纪念馆。
1982年8月,一位市民在给南京市委市政府的信里写到,要将“血写的历史永远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
1982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短评《必须牢记这个教训》,对日本“模糊战争责任”进行了批判。
1982年8月6日和29日,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吴学谦两次约见日本驻华大使,要求日方纠正文部省审定教科书中的错误,以利两国关系的发展。
编史 建馆 立碑
1983年8月13日,南京市政府召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座谈会。
随后成立了“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起筹建纪念馆。
1983年,南京大屠杀编史组成立,并先后召开了七次编史专题会议。
1984年11月,编史组成员在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合影。中排左三至左六依次为张允然、高兴祖、杨正元、孙宅巍,前排左三为段月萍。其中,张允然后任名誉馆长,杨正元后任首任馆长,段月萍后任副馆长。
纪念馆馆址选在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的江东门。
1983年秋季的江东门杂草丛生,坟莹遍地
时任南京市长张耀华同志(下图右一)任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在开工期间,37次到现场视察。
1983年12月13日,南京市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奠基碑”仪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在1984至1985年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后1998至1999年和2006年又2次进行考古发掘。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等参与了“万人坑”遗址的发掘、考证和保护工作。
1985年发掘现场
在编史建馆立碑的同时,1984至1985年南京市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展开了大规模系统调查,形成了一批珍贵的证言资料。
1984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郭国强(中)向工作人员讲述当年受难经过
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同志在南京视察期间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从此,我们有了正式的名字。
邓小平同志还说:“一定要将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等作为重点文物保护起来”,“这对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子孙后代,有重要的意义”。
建成开放
1985年8月15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了。
纪念馆首任馆长杨正元(右一)
纪念馆俯瞰图
1985年第一期展陈,由南京市博物馆执行,陈列的内容主要为一年多来收集、整理的史料。
建馆同时,在南京大屠杀的屠杀遗址和丛葬地之上,建立了部分遇难同胞纪念碑
分别是:
这就是我们诞生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吗
欢迎8月15日来我馆馆史展
了解我们走过的35年
展览预告
时 间:2020年8月15日
地 点:纪念馆3号展厅
展览主题:“应声立 循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5周年回顾展”
编辑 | 胡 潇 俞月花
视频 | 李婧娴 蔡美婷
审校 | 李 凌 赵伊汉
签发 | 凌 曦